产品banner
您当前的位置 : 首 页 > 资讯动态 > 行业新闻

霉菌性枯萎病——羊肚菌种植过程中的较大真菌性病害

2020-03-24

 羊肚菌菌丝体和子囊果均富含各种糖类、蛋白、脂类等营养物质,营养十分丰富。可以说,无论是对人类还是对环境的其他微生物而言,都是一个极具诱惑力的“食材”,也极容易招致其他生物的“青睐”。

  同时,由于羊肚菌特殊的栽培模式,在整个生产过程中除了在菌种生产环节外均暴露在复杂的各种微生物(相对于羊肚菌而言,都是杂菌或害虫)环境的威胁下,这就导致羊肚菌在整个大田生产环节容易招致各种昆虫、动物、细菌、真菌,也可能包括病毒在内的其他生物的侵袭,给生产带来危害。近年来,在羊肚菌的栽培生产中,羊肚菌的病虫害问题已经开始凸显,菇民朋友在遭遇病虫害爆发时往往束手无策,损失严重。

  接下来一些列博文中,我们将对常见的一些病害进行梳理分享。欢迎关注,并分享给您身边做羊肚菌的朋友。

  一种常见也是危害很大的病害是一种真菌性病害,是一种新的病菌,目前在其他菇子上未有报道,Diploospora longispora,结合该病菌的特点,我们称之为“霉菌性枯萎病”,霉菌性枯萎病在多区域、多个田地、多个品种(包括六妹品种在内,梯棱发病更多)中发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病害。该病的发病规律已经经过系统的整理并发表(何培新等,2017)。

  (一)发病规律

  霉菌性枯萎病Diploospora longispora分离自发病的羊肚菌子囊果,经过病理学证明,是确定的羊肚菌病原物(图9.2.2《羊肚菌生物学与栽培技术》),发病时环境温度通常大于22℃,当环境温度大于25℃,病情蔓延迅速,特别在25℃以上的高湿状态下,可在24 ~ 48 h侵染整个子囊果。与镰刀菌[随后分享]的发病情况类似,但侵染以菌盖为主。侵染初期,染病部位病原物菌丝白色,后期有粉末感(产生分生孢子),随着时间延续,受侵染的部位萎缩、侵染区域继续扩大,原始侵染点凹陷、破损,白色绒毛状。受侵染的子囊果畸形严重。目前未有发现该病害在菌种生产中的危害。

  1562827627199394.jpg

同一个子囊果不同侵染时间的病害特征

  (二) 病原  

  该病原物分离自四川成都、重庆彭水、湖北宜昌和湖北武汉试验基地,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证明,应为Diploospora longispora,是一种新型的食用菌病原物。室内培养,菌丝白色、绒毛状;14 d培养,菌落直径可生长至4~ 5 cm,菌落非标准圆形。菌丝光滑,无色,直径1.8~ 3.9 μm。分生孢子光滑,无色,通常直接由菌丝膨大,隔膜处凹陷收缩断裂而成,4.0~ 5.0 × 14.3 ~ 18.1(~25.1) μm,椭圆形或近梭型,中间具1~2个隔膜,将分生孢子隔成2~3个细胞,而大部分分生孢子有一个中间隔膜;具厚垣孢子,近球形或不规则球形,串珠状,表面光滑,5.8 ~ 11 μm(图9.2.2)。

   霉菌性枯萎病的菌落形态及微观特征

  Diploospora longispora是一个新定名的物种,早期(NCBI数据库)部分学者将其定名为拟青霉属的种,值得注意的是,拟青霉属的分生孢子没有横隔,这是两个品种最重要的区分特征。

  (三)防控方法   

  虽然该菌株在实验室内培养(25℃)长速并不快,但大田野外环境,传播速度是很快,环境温度>25℃,高湿天气,可在24-48小时侵染整个菇子,并大面积蔓延,危害相当大。目前未有有效的药物防控办法,具体防控措施以预防为主:

1)土地要提前翻耕、暴晒,并施撒生石灰,起到预防控制的目的;

2)及时撤走外源营养袋,防治杂菌滋生;

3)土地轮作或换地;

4)发现病害菇子后,及时采摘,远离菇棚丢弃或掩埋;切勿随地丢弃或丢弃在水源地或上风口;

5)防治高温高湿。


标签

最近浏览: